福彩公益金精准帮扶:看“福康工程”如何助力重塑残疾人生活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0:53

在福建省康复辅具中心连江基地的康复训练厅里,70多岁的林大爷正兴奋地试穿新假肢。他时而大步流星,时而小步快走,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的喜悦:“新假肢很合适,又轻又稳,现在,我又可以自己走路去买菜啦。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林大爷双腿截肢,是2024年“福康工程”项目的假肢受助对象。他的喜悦,正是“福康工程”温暖力量的生动体现。

彩票公益金筑牢“福康”之基

2010年,为提升西部地区福利机构中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民政部启动了“福康工程”,调拨2010年度彩票公益金1000万元,为福利机构内的残疾人免费配置康复辅具、提供康复服务,并为康复辅具配置人员提供示范、培训服务。

2019年5月,民政部印发《关于在脱贫攻坚中做好“福康工程”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自当年起,“福康工程”项目由部本级项目调整为补助地方项目实施;民政部负责项目指导,省级民政部门负责本地区项目的组织实施,承担主体责任。项目内容也进一步拓展到为深度贫困地区有意愿的建档立卡经济困难人员、低保家庭和特困人员中的残疾人配置康复辅助器具,并筛选适合人员进行手术、康复治疗。

作为民政部彩票公益金资助的核心公益项目,“福康工程”自启动以来,始终将困难残疾人群体作为服务对象,通过免费配置康复辅具、实施手术矫治及康复训练,构建起覆盖生活重建、医疗救助与社会融入的立体化帮扶体系。这不仅是对残疾人基本生存需求的回应,更是福利彩票公益属性在社会民生领域的深度实践,彰显了国家福利制度对特殊群体的兜底保障责任。

康复辅具配置:破解“无辅具可用”的生存困境

自实施以来,“福康工程”便为建档立卡经济困难人员、低保家庭和特困人员中的残疾人免费配置假肢、矫形器、轮椅、拐杖等基础辅具。残疾辅具技术人员深入各地区,或到当地民政部门,或直接入户,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辅具配置巡回服务,同时对部分过往受益者进行回访,开展假肢维护调试工作,确保辅具能持续发挥作用。

家住重庆市开州区雪宝山镇上华村的王大爷,就是“福康工程”的受益者之一。30多年前,一场意外让他永远失去了左小腿,也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因生活拮据,无力安装假肢的王大爷只能依靠自制的双拐行走。2023年5月,在当地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王大爷成功申报并通过“福康工程”项目审核。专业人员经过细致评估和测量,为他量身定制了一款假肢。这是他32年来第一次有机会穿上假肢。如今,王大爷已能熟练使用假肢行走,不再需要依赖家人的照顾,就能自由地出入家门。“三十年了!我终于可以不用拄拐杖,自己站起来了!真的太感谢了!”王大爷的话语,道出了“福康工程”惠民的温暖底色。

2024年,“福康工程”项目覆盖了重庆市38个区县。截至12月底,共为1186名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发放1200余套康复辅具,有效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缓解了“因残致贫”的问题。

从最初以配置假肢、矫形器为主,到如今涵盖轮椅、助行器、助听器等多种辅助器具,“福康工程”的配置模式实现了“个性化+科技化”的升级,不仅解决了残疾人“从无到有”的辅具需求,更通过引入智能假肢、可升降洗浴床等产品,推动残疾患者的生活品质向“从有到优”迈进。数据显示,2012-2021年,“福康工程”累计为中西部福利机构残疾人发放辅具14.3万件,相当于每天为近40名残疾人重建生活自理能力。

手术矫治与康复训练:终结“因残致贫”的恶性循环

随着全国推广与规范化发展,“福康工程”的服务内容不断丰富,从最初以配置康复辅助器具为主,扩展到包含手术矫治、康复训练在内的“组合式”服务模式。针对肢体畸形患者,“福康工程”筛选具有手术适应症的病例(脊柱除外)实施免费矫治,并结合术后康复训练形成闭环,为残疾人带来更全面的帮助。

在贵州,来自北京的医疗专家通过马蹄内外翻足畸形矫正手术,让农村患者恢复了站立行走功能,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据实施项目手术的北京专家介绍,一些肢体残疾,如马蹄内外翻足畸形等,在发达地区因手术康复服务的有力保障,病例已很少见,但在贵州农村仍为数众多,导致许多残疾人终身难以站立行走,而通过“福康工程”的项目手术,这些残疾人重新获得了正常站立和行走的能力,人生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2019年“福康工程”下达项目资金279万元,为贵州省7个市州36个县区的1067名残疾人配置了轮椅、拐杖、助行器、护理床等康复辅助器具,为5个市州15个县区的193名患者进行了手术康复治疗;

2020年下达项目资金117万元,为2个市州4个县区的67名患者进行了手术康复治疗;

2021年下达项目资金102万元,仅上半年,就为近4000人完成手术康复筛查,组织提交手术康复申请400余份,组织两批共43人完成肢体残疾矫正手术。

手术矫治的意义不仅在于身体功能的恢复,更在于阻断了“残疾—贫困—更严重残疾”的代际传递。“福康工程”项目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农村困难残疾人面临的手术康复服务不足、费用负担重等问题,对切实帮扶残疾困难群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兜底保障职责起到了积极作用,是一项真正惠及残疾人的民生实事工程。

机构无障碍改造:构建“包容性”基础设施

“福康工程”的关怀不仅体现在个体身上,还延伸到机构层面。针对残疾人康复、供养困难等问题,“福康工程”为农村幸福院、乡镇敬老院等机构配置地面移动辅具、三姿态电动轮椅等设备,提升了机构供养能力。

2021年,“福康工程”为福建省350家乡镇敬老院和农村幸福院的残疾人配发了1000辆电动轮椅车,并为每台电动轮椅车加装了智能芯片,具备后台实时定位、电量监控和安全报警等功能,实现了轮椅的数字化管理。截至2024年,累计投入福彩公益金2699万元,为3700多名困难残疾人和350家农村幸福院、乡镇敬老院配发假肢、电动轮椅车和多功能辅具车等康复辅具4889件。

这种改造不仅是对残疾人权益的尊重,更通过“环境适配”改变了残疾人的生活空间,进而提升他们的康复水平,让他们的生活从“受限”走向“自由”,从“无助”走向“有依”。

从“兜底保障”到“品质生活”的持续升级

站在“十五五”规划的新起点,“福康工程”正朝着“精准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方向不断演进,通过更加前沿、科学的技术,实现“按需配置”,推动服务从“基础保障”向“品质提升”跨越,为残疾人带来更高质量的生活。

“福康工程”背后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福彩公益最生动的注脚。当一具假肢让残疾人重新站立,当一次手术让家庭重燃希望,当一间无障碍浴室让尊严得以保全,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实则是对福利彩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最温暖的诠释。在福彩公益金的持续浇灌下,这条通往残疾人幸福生活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来源:“中国福彩”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姜素坤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