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滨州职业学院全力以赴促就业保就业,集中精力抓政策做宣传,凝心聚力办招聘重帮扶,不断探索形成了“12345”就业工作模式,精准实施“招生联动—育人带动—就业拉动”贯通工程,以高质量就业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落实“一把手”工程,用责抓就业
坚持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党委会重要议事日程,校领导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督查就业工作,各二级学院领导深入一线联系班级、联系学生、联系教师,破解就业难题;实施“周调度月总结”制度,及时将就业情况定期汇报、研究部署,先后召开专题就业工作会、暑期工作部署会、冲刺就业调度会等8次会议,确保就业工作推进有力度、督查有态度、数据有信度。
(二)做好“两基础”工作,用力促就业
一是全员参与,稳住就业“基本盘”。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网格化就业导师制度,组建由校院领导、就业指导教师、专职辅导员、专任教师、校外专家、优秀校友构成的全员导师队伍,以“知心朋友、成长伙伴、人生导师”等角色定位,让毕业生真切体验到就业“家文化”。
二是全程指导,做实就业“绣花功”。着力构建“大一开展个性指导助力新生明确生涯目标、大二加强就业教育力促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大三推荐实习岗位激励毕业生实践成长”的一体化就业教育体系;招生就业处和各院开通就业指导服务热线,实时解答毕业生在求职、升学、出国、创业等方面的困惑,定期举办“企业HR进校园”“优秀校友讲坛”“专升本讲座”等活动,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多样性。
(三)强化“三协同”联动,用信扩就业
一是校院协同。充分挖掘利用学校就业指导团队、专任教师及校友资源,调动全员力量参与就业推介。截至目前,全校共有208名专任教师分专业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为2025届毕业生精准推荐岗位1000余个。
二是校地协同。主动对接地方发展需求,与市人社局、团市委等政府平台开展职业规划、政策问询、暑期实践等就业活动7次、获取就业资讯800余条;与博兴县、无棣县、滨城区等县(区)开展战略合作,精准推介毕业生就业。
三是校企协同。共建黄河三角洲高技能人才实训广场、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中裕产业学院等高水平实训基地,引入资金、设备投入超亿元,获评山东省产教融合示范单位。
(四)夯实“四机制”保障,用法稳就业
一是健全共同参与的机会供给机制。各部门协同配合、明确责任、扎实推进,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是健全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机制。引导毕业生诚信择业、诚信求职、诚信签约,将存在就业歧视、招聘欺诈、“培训贷”等问题的用人单位纳入招聘“黑名单”并及时向毕业生发布警示提醒。
三是健全帮困资源补偿机制。实施“一人一档”和“一生一策”,针对就业困难个体开展有效帮扶结对、岗位定点推送等服务工作。
四是健全学院多元考评机制。实施责任目标管理,将就业工作纳入各二级学院年度考核、评奖评优指标体系。
(五)创新“五举措”服务,用策帮就业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各院提炼就业方法,形成典型经验推广;校宣传部与招生就业处联合开设“就业政策”“访企拓岗”“校友风采”等专栏,营造浓厚的求职择业氛围。截至目前,在在大众日报、滨州日报、滨州职业学院公众号等多个平台发布就业材料30余篇。
二是聚焦访企拓岗。书记校长化身一线“推销员”向地方、企业问需拓岗,组建11个“专业群拓岗工作小组”精准对接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共走访企事业单位163家,维护就业实践基地81家,新开拓实习就业岗位1千余个。
三是开展系列招聘。今年,成功组织“就选山东”“百日冲刺”“春季促就业”等线上线下系列招聘活动33次,提供各类2000余条资讯和3000余个岗位。
四是简化就业办理。学校就业服务进一步上“云”、入“链”、汇“数”,充分利用“全国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系统”,实行就业材料线上登记、线上接收及网上签约,今年累计服务毕业生8000余人次。
五是提供精准帮扶。实施“1131”帮扶工程,向就业困难毕业生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技能培训或者就业见习机会;向未就业的2025届高校毕业生发送手机短信,就业导师们携带精心挑选的优质企业和岗位信息“送岗到家”,精准做到了“扶上马,送一程”。
(通讯员:曹洋 孟令黛)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