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保珠 通讯员赵成功
“咯咯咯……”近日,在成武文亭街道周店王李楼村的标准化鸽子养殖基地里,两千只鸽子扑棱着翅膀,有的在笼中啄食,有的正低头孵蛋。养殖场负责人王胜蹲在鸽笼前,仔细查看种鸽产蛋情况,脸上难掩笑意:“这批种鸽今天刚下了200多枚蛋,按90%的孵化率算,又能多出180多只小乳鸽!”
养鸽是爱好,更是耐心的学问
今年4月,37岁的王胜返乡创业,带着梦想回到周店,用近百万积蓄整合4亩闲置宅基地,购入了2500对种鸽,建起了规模化鸽子养殖基地。
“我选了‘丹麦银王’和‘米玛斯’两个品种,抗病性强、产蛋率高,最适合家庭养殖。”王胜指着鸽笼上的标签介绍,每天下午5点到10点是种鸽的“产蛋黄金期”,他会准时蹲守在鸽棚,记录每对种鸽的产蛋时间、蛋重、蛋形,“就像照顾孩子一样,哪只鸽子今天没下蛋,哪只蛋有点歪,都得记在本子上。”为了让鸽子“住得舒服”,他还专门设计了分层鸽笼,保证每对种鸽有独立的活动空间。
小产业里有大讲究:科技养鸽有“门道”
“养鸽子可是个精细活!”王胜介绍,他结合在河南打工时五年的养鸽子经验,引入“恒温恒湿”孵化技术,将孵化周期严格控制在18天,配合自动喂料机、清粪机等设备, 每46天就能从鸽子蛋变为成鸽,实现了“每天捡蛋、每天入孵、每天出栏”的高效运转。
为了让鸽子“吃得健康、下蛋均匀”,王胜还摸索出一套“黄金饲料配方”:玉米、高粱、豌豆、麦子按比例混合,定期添加益生菌调理肠胃。“以前农户散养,鸽子总生病;现在科学喂养,乳鸽成活率高了,成鸽也比原来的种鸽更加健壮!”
从“归乡人”到“带头人”:人才活水润泽沃野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周店村党支部书记王传喜感慨,王胜回来后,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更带动了村民就业和创业。现在村里正计划继续流转土地,建设养殖基地,把“小养殖”变成“大产业”
从“外出闯荡的上班族”到“扎根乡村的养鸽人”,王胜用对鸽子的热爱和多年如一日的耐心,在王李楼村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鸽”故事。而这只“小鸽子”,正带着他对家乡的热忱,扑棱着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下一步,我想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养殖,由我牵头教授村民技术,统一回收销售成鸽,形成规模化养殖产业,让咱们的鸽子‘飞’出成武、‘飞’上全国餐桌!”望着满棚扑腾的鸽子,王胜的眼里满是憧憬。在他的带动下,王李楼村的“鸽”事业正越做越大,一幅“归雁领航、群雁齐飞”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