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驱车经过山西省内高速路段时,发现多个服务区的厕所需绕行至超市等消费区域才能抵达。该网友认为这种设计并未做到便民。山西交通控股集团相关人士回应称,这种模式是想让大家在服务区能多停留一段时间。
服务区厕所被设计成必须穿堂过店才能到达,类似的操作并不少见。面对公众“被消费”的不满,管理方直言不讳“想让大家多停留一段时间”,如此回应看似善意满满,实则“司马昭之心人人皆知”。
高速服务区首先是公共服务设施,其根本属性是保障公众出行的基本需求。厕所作为服务区最基础的功能,理应设置在醒目、易达的位置,这是通行的服务区设计准则,也是“便民”二字的起码要求。将厕所通道与商业区域强制捆绑,表面看是“商业模式创新”,实则是公共服务属性的异化。
为何服务区运营方会如此执着于“让大家多停留一段时间”?背后无非是商业利益的驱动。在封闭的高速公路环境中,服务区具有天然的垄断属性,驾乘人员别无选择。一些运营方看准了这一点,将公共服务功能作为引流工具,为商业变现铺路。
实际上,这种强制的“停留”能否真正带来预期的商业收益,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当旅客意识到自己被当成“待宰的羔羊”,这种强制的商业接触更可能引发心理抵触,反而抑制消费意愿。相反,国内外许多知名服务区通过提供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反而吸引旅客驻足消费,实现了公益与商业的良性互动。
高速服务区过度商业化的背后,可能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据了解,目前部分省份的服务区运营权被高价转让,经营者背负着沉重的盈利压力,不得不绞尽脑汁挖掘商业价值。这种情况下,本该作为公共产品的服务区,蜕变成了纯粹的商业场所,便民功能退居次要地位。
现代出行的核心价值是安全与效率。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配套设施,其设计理念应当回归这一本质。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用规范》明确规定,服务区布局应遵循“安全、便捷、舒适”的原则。
在公共服务领域,以牺牲便民性为代价的商业尝试,难以得到公众的认同。当地高速服务区管理部门应当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服务区的功能定位,制定更明确的设计标准和管理规范,遏制过度商业化倾向。
公共服务与商业运营并非水火不容,但主次关系必须分明。只有当厕所不再需要“绕行才能抵达”,当服务区真正回归“服务”本质,旅客才可能心甘情愿地“多停留一段时间”。毕竟,让人安心、舒心的服务,才是最好的“留客”之道。
作者:关东客
投稿邮箱:qilupinglun@sina.com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