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19岁大学生孟成把国庆中秋假期过成了“秋收”,他也因8天假期掰了7天半玉米走红。据报道,连日降雨让田地泥泞,他平均每天下地8个小时以上,最晚干到深夜近11点半。而他的一句“我多干一点,父母就少干一点;我多弯一次腰,父母就少吃一点苦”,也击中不少人的泪点,让他收获了不小的人气。
不过,网络走红之后,一种似曾相识的质疑也伴随而来:“他不会是要去直播带货吧?”这种质疑声不小,以至于他都要出来回应,称不做直播带货,只想专心学习,并表示父母多次叮嘱他“要低调”。
如此看来,直播带货仿佛成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如果去从事,就是一种对孝顺、老实人设的背叛,辜负网友们的喜爱,而孟成和他父母似乎也疲于招架这其中的道德压力。
这样的质疑可谓常见。对于一些网络人物来说,直播带货仿佛成了一种“原罪”。这背后或许是一种舆论渲染出的认知:直播带货“来钱快”“没门槛”。在这种叙事框架下,直播带货似乎很容易遭受“走捷径”“不劳而获”的道德评判。
但这种认知未必站得住脚。比如有调研显示,六成以上的职业网络主播每周直播四天以上,八成以上职业网络主播平均月收入在8000元以下。可见直播带货和普通工作也没多少不同,但这似乎不重要,只要这其中的梯度拉开得足够大,出现过一些造富神话,就足以让很多人给其贴上标签了。
或许也该反思,人们总是批判“流量思维”,但动辄对直播带货神经紧张,何尝不是另一种异化的“流量思维”:对带货的某种排斥,让人们神经紧张地关注“是不是要变现”,而不是思考“为什么被看见”。
在这样的语境下,哪怕关注一位勤劳和真诚的青年,也会迅速产生质疑,以至于欣赏无法投入,点赞总要保留,渐渐失去感受与表达纯粹善意的能力,这也人为地制造了所谓的“反转”,让网络空间的信任变得脆弱。
其实,像孟成这样的青年,他到底是“走红”还是“被走红”,在今天的互联网生态里已经变得模糊。客观来看,他并没有多少过人的“才艺”,他能走红更多依赖人们的点赞,被动地成为网红。
也因此,一些人试图掌控他的流量走向——“既然赋予了你流量,你就要服从期待”。这种潜在的心理逻辑,使得流量似乎带着一种“附带条件”的赠与:被喜欢,就要符合观众心中“该有的样子”;被关注,就得维持那份“真诚”“不逐利”的人设。
这其实也像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舆论契约”,看似是支持,实则是无形的束缚——让“被看见”的人,失去了做自己的自由,也让观者和当事人之间充满张力。
是时候放下这种执念了。就像这名大学生,他上了大学仍愿在假期回归土地,是家庭亲情也是乡土连接,这样的流量是正向的,哪怕是直播带货,如果是为老家的农产品找一些出路,“让父母少吃一点苦”,又有什么问题呢?
无论如何,流量未必天然污名化,它只是放大镜——放大的是人的动机与价值。从令人炫目的流量中,识别出人性闪光的元素,而不是非黑即白,这或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素养。
(来源:红星新闻,作者:清波)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