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不是酒驾的免责牌

人民法院报 10-13

日前,醉酒后使用智能驾驶的司机姜某被浙江省淳安县人民法院判处拘役一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案件发生于5月31日晚上11时许,浙江杭州高速公路交警发现,一辆新能源车停在杭州的一条高速公路行车道上,车门反锁,车窗紧闭。打开车门的一瞬间,民警就闻到了浓重的酒气。据调查,33岁的司机姜某当晚喝了两场酒,在酒精影响下,他心存侥幸,使用智能驾驶在高速上行驶20余公里,因酒后困倦而慢慢失去意识后入睡,双手脱离了方向盘,激活了车辆的安全机制,导致车辆最终停下。后经抽血鉴定,姜某血液内酒精含量为205毫克/100毫升。

近年来,以智能化、电动化、共享化、网联化为代表的“新四化”浪潮席卷汽车行业,各大车企正加速向智能电动汽车的方向发展,大规模的智能汽车进入市场。有司机或出于猎奇心理,或贪图便利,将智能汽车当作代驾汽车,冒险把车辆驾驶权交给“智驾”,让车完全处于“无人驾驶”的状态,危险性极大。“智驾”不是酒驾免责的挡箭牌,司机只有把方向盘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驾驶安全。

事实上,目前尚没有完全成熟的“无人驾驶”技术,智能驾驶系统并非“自动驾驶”系统,并不能及时处置一些突发情形,若遇到其他车辆违规变道、道路上有障碍物等,智能驾驶系统未及时反应和处理,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危及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停下同样存在安全隐患。本案中,姜某被判拘役并处罚金,说明“智驾”不是酒驾的免责牌。对于抱有同样侥幸心理者,此案就是个极好的警示教育。

广大司机千万不能把“智驾”当代驾。一方面,司机是车辆的第一负责人,启动智能驾驶系统等辅助驾驶功能也需要保持手扶方向盘,随时准备接管。这就要求驾驶人员始终保持正确的坐姿并注意路况,以便及时接管车辆,避免发生事故。另一方面,各大车企也要通过技术手段和系统升级,堵住“无人驾驶”的漏洞,如系统检测到司机酒驾后,便拒绝启动“智驾”;及时提醒司机进行规范操作,防止辅助驾驶系统遭人为干扰和恶意欺骗,导致不能识别“自动驾驶”的危险行为。此外,各大车企在宣传和促销时,一定要明确“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界限,不能混为一谈,或夸大宣传误导他人。

针对此类新型危险驾驶现象,交警部门也应当与时俱进制定对策,并加大查处力度,像本案例一样,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坚决追究刑事责任,通过法治手段有效遏制此类危险驾驶行为,避免“智驾”被滥用以致危害公共安全。

责任编辑:刘道勋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