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经济新生态:地名文化与产业创新的双向赋能

农民日报客户端 昨天14:08

扬子江畔的江苏泰州城,在氤氲晨雾中总会飘散着“梅兰春”特有的芝麻香气。这缕酒香里,沉淀着千年的酿酒智慧,也浸润着绵长的文化气息。地名,作为特定地域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的载体,其价值远超出简单的指代功能。它凝结着地域的集体记忆,承载着地方的文化基因,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文化纽带。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地名文化与产业创新的双向赋能关系,正成为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独特视角。

地名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内核与价值源泉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而地名文化为产业发展注入的,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认同。绍兴的黄酒作坊里,每一壶酒都浸润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投醪劳师”的历史佳话;景德镇的千年窑火中,每一件瓷器都延续着“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开放包容精神。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构成了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又何尝不是核心竞争力?

上述梅兰春酒的成功正是这种文化赋能的生动例证。在泰州这座有着悠久酿酒历史的城市,人们将传统的酿酒技艺与现代工艺创新融合,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芝麻香型白酒品类。消费者所品味的不仅是一种美酒,更是在体验梅兰芳故里特有的人文气质。这种深植于地方文化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了难以复制的差异化优势,实现了从产品价值到文化价值的升华。

从人文经济学视角看,地名文化实质上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通过积累和转化,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这种资本通过历史叙事、文化符号和集体记忆的转化,能够有效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正如费孝通所言:“文化自觉是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地名文化的挖掘与创新,正是这种文化自觉在产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产业创新:地名文化的活化载体与时代转化

值得深入探讨的是,这种赋能从来不是单向的。产业的创新发展,同样为地名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循环机制。

柳州的案例尤为典型。这座传统的工业重镇,长期以汽车产业为外界所知。然而,近年来螺蛳粉产业的崛起,为这座城市赋予了全新的文化标签。从街边小吃到百亿元级产业,实现了“小米粉撬动大产业”的奇迹。螺蛳粉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塑了柳州的城市形象。

众所周知,平遥古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令人称道的是,平遥通过古城保护与文旅深度融合,不仅让传统建筑技艺得以传承创新,更通过国际摄影节、国际电影展等现代文化载体,让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这种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之道,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如今,泰州在“水城慢生活”的城市品牌之外,又打造出一张飘着酒香的文化名片。这一过程不仅扩大了产业规模,更让古老的酿酒技艺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延续和升华。当这些承载着地名文化的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时,它们传播的不仅是商品本身,更是其背后深厚的地域文化和城市形象。

双向赋能:构建“地名经济”发展新生态

在中国地名学会发布的定义中,地名经济是地域经济运行的一种模式。具体而言,是指在地域经济运行中,有意识、主动地挖掘和开发附着于地名的特色价值因素,调整经济结构与支柱产业布局,优化投资、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从而推动地域经济迈上新台阶。

放眼全国,地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创造无限可能,已然构建了一种以文化为内核、以产业为引擎的新型区域发展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文化资源通过产业化运作实现价值转化,产业发展通过文化赋能提升内涵品质,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生态。每个成功案例都在诠释同一个发展规律:地名文化是产业发展的灵魂所在,产业创新是地名文化的活化载体。这种双向赋能的经济形态,就是地名经济的生动体现,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在中国地名学会举行的“地名经济圆桌会”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华如兴表示,因地制宜地发展地名经济对宏观经济发展有多方面促进作用,比如,有利于减少同质、无序竞争;有利于旅游、文化、体育、休闲、康养等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东、中、西部经济平衡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发展和区域特色经济建设,这为地名文化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机遇。需要注意的是,在推动地名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对地名文化的侵蚀,也要防止故步自封导致文化资源的沉睡。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发展评估机制,确保地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路径:创新融合与品牌塑造的多元探索

未来,地名经济的发展尚需从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的创新探索。

其一,要深入挖掘文化,系统梳理和解读地名文化内涵,建立地名文化资源数据库,为产业赋能奠定坚实基础。地名研究原本是一个交叉学科,这就需要文化学者、历史学家和产业专家等相关专家的协同努力,从多学科角度解读地名文化价值。

其二,要推动跨界融合,促进地名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更多“地名+”新业态。要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同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

其三,要加强品牌建设,完善品牌培育机制。这包括建立地名标志品牌认证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品牌价值评估机制等。政府应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挖掘地名文化价值,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地名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许多乡村的地名承载着丰富的农耕文明记忆,通过合理开发利用,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

文化与经济乃人类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地名与产业双向赋能,无疑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期待更多地名品牌能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文化为根,以产业为翼,让古老的地名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责任编辑:刘道勋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