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培乐
清晨七点,鲁自红对着镜子仔细整理衣领。这个从烟台海阳赶来的汉子,今天,他要赴一场等待了七十七年的团圆。
此刻的济南革命烈士陵园,苍松肃立,翠柏无声。本次寻亲成功的40名烈士,都藏着一个从“无名”到“有名”的故事,一段被时光尘封却从未被遗忘的忠诚。今天是济南解放77周年纪念日,济南市为2025年寻亲成功的40位济南战役无名烈士举行立碑仪式。对于烈士的亲属来说,他们终于能走到墓区,亲手触摸到那冰冷石碑上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鲁自红:三代人的执念,终于有了安放处
来自烟台海阳的鲁自红,在碑上找到了爷爷鲁兆根的名字。28岁那年,鲁兆根告别四个年幼的子女和妻子,毅然参军,从此再无音讯。家族的记忆里,留下的是一片巨大的空白和绵延三代的寻找。
“爷爷牺牲后,奶奶一个人拉扯四个孩子,压力太大,很早就去世了。”鲁自红的声音很平静,但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墓碑,“我父亲在世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找到爷爷,他找过,但那时候太难了,最后是带着遗憾走的。”
今天,鲁自红特意带来了自己蒸的胶东大馒头,让爷爷尝尝家乡的味道。如今,爷爷的墓找到了。鲁自红说,这不仅是完成了父亲的遗愿,更是给了家族历史一个确切的坐标。“现在知道爷爷安葬在这里,心里就踏实了。我明年,还会再来看爷爷。”这句朴素的承诺,是一个家庭跨越了77年时空的情感联结。
张同尧后人:用水桶挑不完的眼泪
东营市东营区烈士张同尧的后人张守合站在墓前,想起的是母亲的眼泪。据他介绍,张同尧联系不上以后,漫长的岁月里,母亲天天以泪洗面。
“母亲后来说,那些年流的眼泪,说用水桶挑也不为过。”家人回忆道。这句浸透着无尽悲伤的比喻,是那个时代无数烈士家庭苦难的缩影。失去丈夫的妻子,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眼泪往肚子里流。
王树恩:88岁弟弟的“健步如飞”
在所有祭奠的亲属中,88岁的王树恩老人最为急切。他的哥哥——滨州的王树祥烈士,如果活着,今年正好100岁。
王树恩平时步履蹒跚,上下台阶都需要人搀扶。然而,当走向墓区的时刻来临,一幕令人动容的场景出现了:老人突然加快了脚步,几乎可以说是“健步如飞”,急切地想要见到77年未曾“见面”的哥哥。
身边的工作人员连忙提醒“慢点,慢点”,赶紧上前搀扶住他。
蹲在哥哥的墓碑前,老人伸出颤抖的手,仔细地、一遍遍地抚摸着碑上刻着的名字。那份深植于血脉的兄弟情谊,那份跨越了77年的思念,在那一刻,无需任何言语,已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40位烈士能够从“无名”变“有名”,得益于济南市自2021年起启动的无名烈士寻亲工程。据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介绍,四年间,他们利用DNA鉴定技术和生成式AI容貌复原技术,累计受理寻亲热线6万余个,组织实地寻访21次,行程10万多公里,已成功让254位“无名烈士”重归“有名英雄”。
这场立碑仪式,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是历史的铭记与传承;对于这40个家庭来说,是一场迟到了77年的团圆。
石碑冰冷,但刻上去的名字,却温暖了生者的心,终于为这段漫长的等待,画上了一个庄重的句点。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