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CSCO患教专场: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肿瘤诊疗新生态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0:5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贺照阳

2025年9月10日至14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28届CSCO学术年会在山东济南盛大开幕,本届年会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为主题,汇聚全球肿瘤领域精英,展现了我国肿瘤研究与临床转化领域的强大实力。

在2025年CSCO患者教育专场系列活动中,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殷咏梅与罗氏制药中国医学事务副总裁李滨博士围绕肿瘤诊疗未来方向发表了深入见解,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对两位进行了专访。

二者从临床实践与企业创新双视角,聚焦患者教育优化、数字化工具应用及多方协作机制构建,共同勾勒以患者为中心的肿瘤诊疗新生态蓝图,并提出了“破界共融”的核心理念——打破医患关系、治疗场景、数据应用三大边界,突破传统诊疗与患教的局限,推动医患价值、技术创新、生态协作三大共同体构建,为肿瘤诊疗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共行·医患诊疗新体验

从单向输出到共同参与

在国家提出健康中国2030目标,要求肿瘤五年生存率提升15%的背景下,肿瘤诊疗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医患关注的焦点。

在肿瘤诊疗过程中,医患关系的转变是提升患者体验的重要一环。殷咏梅指出,传统的医患关系更多是一种医生单向输出、患者被动接受的模式,而现代肿瘤诊疗需要将其转变为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当前,患者满意度已成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这要求医务人员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了解其真实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医疗关怀和服务。

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 殷咏梅

殷咏梅强调,患者教育不应局限于简单的疾病知识传递,而应成为医患共同参与的诊疗体验。在肿瘤诊疗过程中,患者教育应覆盖疾病机制、新药不良反应管理、饮食与运动指导等多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患者教育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教育背景、文化层次和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内容。“一些患者更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比如饮食禁忌;而另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患者则希望深入了解更专业的治疗方案和药物机制。”殷咏梅表示,患者的教育需求因人而异,只有真正聆听患者的声音,才能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李滨则从企业视角补充了这一观点。作为制药企业,罗氏通过创新药研发和皮下治疗剂型的推广,正在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以乳腺癌治疗为例,传统的输液治疗需要数小时,而皮下治疗剂型将治疗时间缩短至5-8分钟,使患者能够快速完成治疗并回归日常生活,这种剂型的创新不仅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体验,提振患者心理状态,也为医疗体系的快速周转带来了效率提升。

罗氏制药中国医学事务副总裁 李滨 

李滨表示,目前,罗氏已在乳腺癌领域探索推广皮下治疗剂型,并计划在肺癌和肝癌领域进一步探索,这种“三省”模式——省时间、省费用、省空间,正在推动肿瘤诊疗向更具温度的方向发展。

在采访中,殷咏梅还提到,本次会议发布的四项成果【①《中国乳腺癌患者抗HER2靶向治疗白皮书》②“肿瘤患者连续性服务项目”③《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患者版》④“爱行中国,健康有理”肿瘤患者健康教育公益行】均紧扣临床与患者真实生活需求,通过收集数千例患者的实际需求,深入了解患者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困惑与期待,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精准的患教方向。

从单向输出到共同参与,医患关系的转变不仅体现了医学人文关怀,也为肿瘤诊疗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正如殷咏梅所说:“患者的健康是我们最大的追求,未来的患教工作将继续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更有温度、更有实效的服务。”

共策·数智赋能新思路

数字化工具打通医患联动“最后一公里”

在“破界共融”理念指引下,数字化工具正成为打破医患信息壁垒、提升诊疗效率的核心抓手。殷咏梅指出,传统患者教育受限于时间、空间,难以覆盖出院后患者及偏远地区人群,而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正让“全周期、个性化”的患教服务成为可能。

她以智能随访系统为例,该系统可根据患者病情阶段、治疗方案,自动推送复查提醒、不良反应应对指南及康复建议,既减少医生重复沟通成本,也让患者在院外获得持续医疗支持。此外,AI技术还能通过分析患者病历数据、咨询记录,为医生提供“定制化患教内容建议”,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解答患者疑问,让专业医疗知识更易被患者理解。

李滨则进一步分享了罗氏在数智赋能领域的具体实践。其研发的“小罗智多星”,是一款辅助临床医生进行科研工作的工具,可自动完成文献检索、研究方案生成、论文撰写及患教材料制作等工作,大幅减轻医生科研与教学负担,让医生能将更多精力投入患者诊疗与沟通。

同时,罗氏推出的临床辅助决策系统(CDSS)已在肝癌领域试点应用,该系统通过AI算法精准识别患者特征、病情进展风险,为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撑,不仅提升诊断准确性,也让患者获得更适配的治疗方案,使其获得理想治疗效果的可能性比以前提高了四倍。此外,还有患者远程管理工具(DPMM),可以解决患者离开医院后的长期治疗阶段管理问题,通过数字化方式加深医生和患者间联动,指导患者坚持治疗,并提供支持互动。

从患教平台到AI辅助工具,数字化技术正推动肿瘤诊疗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正如李滨所说:“数字化赋能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患者和医生共同获益的桥梁。”实现医患之间的高效联动与信息互通,这正是“破界共融”在技术层面的生动体现。

共享·肿瘤科普新未来

构建多方协作的诊疗新生态

“破界共融”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覆盖“筛、诊、治、管”全流程、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肿瘤诊疗生态。殷咏梅指出,过去院内与院外患者管理存在明显脱节,尤其是外地患者出院后,随访依从性低、康复指导缺失等问题突出。而数字化工具的普及,院外患者的管理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也将更加顺畅,正让“院内外一体化管理”成为可能。

“我们希望借助多团队协作和个案管理师的作用,为患者提供全流程、全病程的管理支持。”殷咏梅表示,未来的患者教育不应局限于医院内部,而是要延伸到患者出院后的日常生活,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此外,殷咏梅还提到,肿瘤科普的未来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包括医疗机构、爱心企业、媒体以及患者志愿者。例如,往年的CSCO患教专场就吸引了众多企业、媒体和医生的关注,这为患教工作的推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李滨同样指出,肿瘤治疗的未来趋势是实现慢病化管理,让患者能够像管理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长期稳定地控制病情,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制药企业、医疗机构、患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罗氏在这一领域已经展开了全面布局。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罗氏不仅关注传统化疗药物的开发,还积极布局抗体药物、肿瘤疫苗、细胞疗法和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力求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在诊疗全流程管理方面,罗氏通过皮下治疗剂型、数字化工具等创新手段,构建了“筛、诊、治、管”一体化的肿瘤管理生态系统。李滨强调,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肿瘤诊疗新生态,离不开产学研医的紧密合作。罗氏正在与多家医疗机构、学会以及数字化合作伙伴携手,推动肿瘤诊疗体系的优化升级。

从患者教育到多方协作,肿瘤科普的未来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健康中国2030目标提出,要将恶性肿瘤的五年生存率提升15个百分点。”殷咏梅表示,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尤其是在肿瘤的早筛、早诊、早治方面下功夫。通过数字化工具和患者教育的结合,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健康管理水平,降低复发风险,改善预后。

以患者为中心,开启肿瘤治疗新篇章

殷咏梅和李滨的分享,为肿瘤诊疗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全新的图景:以患者为中心,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构建一个医患共同参与、多方协作的诊疗新生态。这一理念不仅体现了医学人文关怀,也为肿瘤诊疗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而“破界共融”的理念,正是贯穿其中的核心逻辑——打破领域界限、打通信息壁垒、融合各方力量,让每一位肿瘤患者都能在诊疗全流程中获得专业、便捷、有温度的服务。

展望未来,随着创新技术的深度渗透与跨领域协作机制的持续优化,以患者为核心的肿瘤诊疗新生态必将加速落地生根。这不仅能切实提升患者的生存品质、优化治疗结局,更将为“健康中国2030”肿瘤防治目标的实现筑牢根基,为更多肿瘤患者点亮生命希望。

责任编辑:贺照阳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