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开学第一课筑梦思政路,全环境育人厚植核心价值观

东营教育 09-02 1135

秋日朝阳洒满东营校园,新学年的钟声伴着思政教育的温度悄然响起。作为全环境立德树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一环,东营市各中小学将“开学第一课”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以家国情怀启蒙、科学精神培育、英雄信念传承为脉络,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成长课堂,让理想信念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扎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芒照亮成长征程。

传薪火:以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

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也是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源头活水。近日,东营市“行走的思政课”在东营区文汇街道中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讲。97岁的抗战老兵夏丰鸣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为主题,为孩子们带来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也正式拉开了东营市新学年全环境立德树人思政教育的序幕。

“红色基因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火种,我要把这火种传承下去。”夏丰鸣抚摸着胸前的勋章,语气坚定而自豪。作为鲁中军区青年队战地卫生员,他深情讲述了抗战时期的峥嵘岁月,用质朴的语言回忆在物资匮乏、装备简陋的条件下,与战友们坚守战场的感人经历。互动环节,孩子们踊跃提问:“夏爷爷,您救伤员的时候害怕吗?”“不害怕,我心里有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夏丰鸣的回答让孩子们肃然起敬。孩子们向他献上鲜花,庄重敬礼,用最纯真的方式表达对老战士的崇高敬意。

东营市创新思政教育模式,通过打造“抗战记忆课堂”,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社区建设,以“言传身教”引领青少年重温历史、感悟精神,不仅丰富了社区文化内涵,更让红色基因在代代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为新学期的思政教育注入了强劲的红色动力。

启心智:以家国情怀厚植核心价值观根基

小学阶段是价值观萌芽的关键期,如何让“爱国”从抽象概念变为孩子可感可知的日常?东营市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将思政教育融入开学第一课,用贴近儿童生活的表达,开启家国认知的启蒙之旅。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强国的使命和责任,从小立志,勤奋学习,提升素养,将积极的学习态度投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立心天地,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9月1日早晨7:50,晨光熹微,东营市丽景小学的操场上,国旗迎风招展,伴随着朝阳缓缓升起。一场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正式开启。一年级教师代表肖萍以生动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将家国情怀融入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感受到身为中华儿女的骄傲与责任。“过去有他们,现在有我们,未来有你们。”肖萍的话语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田,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与向往。

五年级二班的教室里,班主任张亭亭组织的“我心中的中国”绘画分享活动更添温情。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勾勒心中的祖国:有的画黄河入海的壮阔波涛,有的画父母在工作岗位上的忙碌身影,有的画校园里飘扬的五星红旗,还有的画出东营湿地公园里碧波荡漾、飞鸟掠过的生态美景。“我画的是火箭升空,以后想当科学家,为祖国发明更多有用的东西!”分享环节中,一名男孩眼神坚定地说出心愿,童言童语里满是国家意识的本真萌芽。

一幅幅画作、一段段分享,将“爱国”融入生活细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理念,以孩子们能理解、能共鸣的方式,悄悄植入心田。

树志向:以科学精神涵养立德树人底色

“大家每天午餐都能吃到香喷喷的米饭,可几十年前,顿顿吃饱饭对很多中国人来说还是一种奢望。”开学第一天,在东营市实验中学七年级35班的课堂上,班主任周青青从餐盘里的一粒米讲起,为同学们开启了以“科学精神”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

她向学生们讲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粮食困难时期:“那时粮食产量很低,不少家庭要靠挖野菜、啃树皮度日,你们的爷爷奶奶大部分都经历过那个年代。”从未经历过饥饿的学生们听得异常专注,目光中写满惊讶,他们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习以为常的一餐一饭,背后竟有这样辛酸的往事。

“如今我们能吃饱饭、吃好饭,离不开一位老人的毕生奉献。”周老师缓缓引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她展示出袁隆平躬身稻田的照片:他头戴草帽、双脚沾泥,皮肤晒得黝黑,眼神却格外坚定。“袁爷爷发现‘天然杂交稻’后,带领团队走遍大江南北,白天记录稻穗生长,夜晚分析实验数据。试验田屡遭台风、洪水破坏,他却从不气馁,总是一遍又一遍重新开始。”

周老师还讲到袁隆平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中,稻穗比高粱还高,稻米如花生般饱满;“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中,全世界的人民都不再挨饿。当听到杂交水稻亩产突破1500公斤,并推广至印度、越南等数十个国家,真正解决了千万人的吃饭问题时,教室里响起热烈掌声。

“2021年5月,这位为‘粮’奋斗一生的老人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仍在延续。”周老师将话题引回身边,“我们东营的盐碱地改良团队,也正是科学报国的实践者。曾经白茫茫的不毛之地,在耐盐品种、暗管排盐等技术创新下,渐渐变成良田。大家郊外所见的稻田与麦浪,都凝结着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

课堂互动环节,学生们踊跃提问:“袁爷爷为什么能一次次从失败中站起来?”“所有的盐碱地都能变成良田吗?”周老师耐心解答:“袁爷爷说‘科学研究从无坦途’,他的动力来自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信念。盐碱地改良仍在推进,你们今天学习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在为未来做准备——用科学守护家园,用知识改变世界。”

这堂课结束之后不少学生主动去查阅杂交水稻和盐碱地改良的资料,吃饭时更加珍惜粮食。袁隆平的坚守和科研人员的付出,让“敬业”“创新”的价值观变得真实可感,也为“立德树人”注入了科学精神的厚重内涵。

铸信念:以英雄精神筑牢成长奋斗坐标

“19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陈祥榕烈士却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祖国的边防线上。”在东营市第二中学高一新生的课堂上,东营区人民法院干警、退役军人校外辅导员李鹏辉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为主题,开启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国防教育思政课。

他从陈祥榕的事迹讲起,让学生们读懂“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背后的担当;随后带领学生回溯历史,聚焦抗日战争时期的三里庄战斗,讲述侯登山等无名英雄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用鲜血守护家园的壮举:“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战,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

李鹏辉还讲述了抗美援朝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海空卫士王伟的故事:杨根思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诠释“人在阵地在”;王伟为守护领空,驾驶战机与外机相撞,永远留在了南海。一个个热血故事、一幕幕英雄壮举,让学生们数次热泪盈眶,掌声一次次响彻课堂——这掌声是对英雄的致敬,更是内心爱国情怀的自然流露。

“这枚军功章背后,是战友们在边境线上的日夜坚守。”李鹏辉拿出自己的军功章展示,分享勋章背后的奋斗故事,鼓励学生们将英雄精神融入日常:“英雄不是遥远的符号,他们的坚守、勇敢、担当,都值得我们学习。”最后,他带领全体学生庄严宣誓,铿锵有力的誓言,成为学子们青春里关于“责任”与“信念”的深刻印记。

“高中是思想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要用真实、深刻的内容引发共鸣。”东营市第二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占武表示,这堂开学第一课以英雄精神为核心,就是要让学生们理解个人与国家、青春与责任的关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友善”“担当”,转化为成长路上的精神动力。

融全域:让开学第一课成为思政育人的“长效载体”

不止于一所所学校的特色课堂,东营市将“开学第一课”作为全环境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多年来持续推进思政教育创新,形成“一校一品、一段一主题”的生动格局,小学阶段侧重家国情感启蒙,初中阶段聚焦科学精神与责任认知,高中阶段深化理想信念与价值担当,大学阶段引导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东营市通过整合资源、创新形式,让“开学第一课”不仅成为新学年的起点,更成为思政教育贯穿全年的关键节点。

思政课不是孤立的课程,而是融入校园文化、注入日常教育、写入成长记忆的精神底色。为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东营市还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东营市各学校积极组织学生走进《共产党宣言》陈列馆、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等红色阵地,在实地感悟中传承精神;邀请科研人员、退役军人、“五老”人员走进校园,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让思政课更接地气。

从国旗下感受国家温度,在科学故事里寻找榜样,在英雄事迹中理解责任,东营的开学第一课始终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核心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每一个细节。

这个秋天,东营的校园里,思政之光点亮成长路。一场场开学第一课,不仅是新学年的起点,更是全环境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它让理想信念扎根,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东营青少年的成长注入了温暖而坚定的力量,也为这座城市的未来,播下了“敢为人先、不负时代”的希望种子。(大众新闻记者 商尧 通讯员 史博山 马新路)

责任编辑:马瑞琳

商遥遥

日落跌入昭昭星野,人间忽晚,山河已秋。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