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夹烟”投诉人致歉,能否杜绝“谁投诉谁有理”的风气

洋葱快评 昨天17:35 3765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沙元森

据媒体报道,8月28日晚,自称是此前投诉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夹烟”墙画的当事人孙女士,在微博发长文回应,并为占用公共资源空间致歉。

孙女士称,投诉“鲁迅夹烟”墙画是因为“真的有好多人在墙前打卡陪一根”,“如果没有这样,我可能也不会建议”。孙女士还特别强调“周围都是孩子”。

从以上解释可以看出,孙女士作为“控烟志愿者”,看到墙画上有抽烟形象,做出了近乎本能的反应——投诉。她说:“我对鲁迅没有针对性,这画是任何一个别的人,我都会建议换。”也就是说,她只是对这幅墙画有不同意见,而不是对鲁迅抽烟持反对意见,毕竟反对也无效,没人可以改变鲁迅的历史。

无论是作为一名游客,还是作为一名公民,孙女士都有权利就公共场所的宣传品向有关部门表达个人看法。听取群众意见需要广开言路,不仅要听群众正确的意见,做到闻过则喜,从善如流,还要听那些听上去不是那么正确甚至是错误的意见,从中了解部分群众的真实诉求。

“鲁迅夹烟”的墙画源自一幅版画名作,是人们极为认可的鲁迅经典形象,用在鲁迅纪念馆非常妥当。正如鲁迅纪念馆所回应的,“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但是,有关部门在拒绝孙女士的同时,也应该听到她的“弦外之音”,那就是如何避免游客在墙画前打卡“陪一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爱国精神和人民情怀,仍然需要被后人学习和继承,但是因为鲁迅生前抽烟就在墙画前“陪一根”,确实是对鲁迅精神的庸俗化。无论是为了维护公共场所安全和秩序,还是为了维护鲁迅形象,当地有关部门都有必要考虑,怎么有效地劝阻游客不正确的“致敬”。

同样,网上舆论也没必要因为孙女士的投诉,过度反应。一个人基于自己的特殊身份和有限认知,提出一个不正确的建议,有时也是在所难免。关键是听到这个建议的有关部门有没有敏锐的判断力和强大的定力,不能遇事“和稀泥”,更不能助长“谁投诉谁有理”的风气。鲁迅纪念馆对此事件的最初回应是“正在处理”,恰恰是这个模棱两可的态度引发了公众的焦虑。如果在第一时间就能旗帜鲜明地亮明态度,此事也许不会闹得如此“轰轰烈烈”。

责任编辑:王学钧

沙元森

在晚报秉笔直书,论是非曲直;上壹点侧耳倾听,识良师益友。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