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泗店蟋蟀季!矿灯下“撬虫”、清晨市上卖,餐饮民宿同步火

泰城调查 08-29 142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郭健 李增浩

2025年8月28日晚,夜幕笼罩着宁阳县泗店镇,静谧的田野间即将迎来一场特殊的“狩猎”—— 捉蟋蟀。

自打立秋过后,蟋蟀开始活跃,这也意味着泗店镇一年一度的蟋蟀季已经拉开帷幕。

晚上8点左右,记者跟随泗店镇的村民们一同前往田间,探寻这场夜间 “猎虫” 的奥秘。

田间 “寻虫术”:矿灯下的经验与技巧

47岁的王志刚带着同村2名“撬子手”,踩着雨靴,钻进比人高的玉米地。矿灯的光柱在黑暗中来回扫过,村民们的每一步都需格外小心,生怕惊扰了藏在土里的“猎物”。

夜色渐浓,玉米地里的蚊虫愈发密集,围着矿灯嗡嗡打转。可“撬子手”们都穿着长衫长裤,谁也不敢抹风油精。“虫儿怕那味儿,身上沾了风油精,方圆几米都抓不到好虫,可不能因小失大。”王志刚说。

随着夜深人静,玉米地里的矿灯也渐渐多了起来。三三两两的撬子手分散在田间,光柱在地面上细致地扫来扫去,不放过任何一处可疑痕迹。王志刚蹲下身,手指轻轻拨开地面的麦秸秆,矿灯的光精准聚焦在一处微微凸起的土块上:“看好了,这土块边缘有虫爬的痕迹,说明下面肯定藏着虫。”话音刚落,他抬起右脚,轻轻踩在麦秸秆上,力度控制得恰到好处—— 既能让秸秆发出轻微声响,又不会震得泥土松动。“这叫‘引虫法’,虫儿听见动静会以为有天敌,一慌就会往外蹦。”

果然,没过几秒,同行的“撬子手”薛之韵突然低喝一声:“在这!”矿灯迅速转移焦点,一只通体黑亮的蟋蟀正从麦秸秆下窜出。薛之韵反应极快,手腕一扬,扣网稳稳罩住蟋蟀,紧接着将竹筒对准网口轻轻一抖,蟋蟀便乖乖落入筒中。“你看这虫,头圆、牙宽,腿上的绒毛还密,绝对是块斗虫的好料子!”

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筒盖,用指尖轻轻碰了碰蟋蟀的触角,语气里满是自豪,“泗店的虫就这点好,斗性足,一旦咬上就不松口,客商就爱要这样的。”

村民的 “虫季” 生计:夫妻配合,邻里交流

据薛之韵介绍,在泗店镇,像他这样靠捉蟋蟀增加收入的村民不在少数。“我们村大部分人都参与捉蟋蟀,每年这一个多月,要是运气好,能有一两万的收入。” 薛之韵提到,立秋后田间农活清闲了,不少村民和老伴结成“搭档”—— 晚上男的去捉蟋蟀,白天女的带着虫就到市场上卖,一捉一卖配合得格外好。

田间的 “猎虫” 间隙,大家偶尔会凑在一起交流收获。王志刚和同村的薛之韵坐在田埂上休息,帆布包里已经装了 4只虫,其中 2 只还被王志刚放在了有标记的罐子。“这两只都是好货,你看这只。”王志刚掏出一只虫筒,对着矿灯轻轻晃了晃,“牙是淡紫色的,在泗店的虫里,紫牙虫最受欢迎,斗起来又狠又有耐力,客商愿意出高价。去年我就抓过一只紫牙虫,卖了几千块。”说到这儿,王志刚的脸上笑开了花,眼里满是对生活的满足。

矿灯的光柱重新照亮了幽深的玉米地。夜色中,几人的身影在田间穿梭,脚步声、虫鸣声与偶尔传来的撬子手们的交流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泗店镇前半夜最鲜活的“猎虫图”—— 每一盏矿灯背后,都藏着撬子手对好虫的期待,更藏着庄稼人靠泥土谋生的踏实与希望。

清晨交易忙:市场里的 “虫经济”

捉了一夜的蟋蟀,天还未亮,村民们便带着满满的收获,赶赴泗店镇的蟋蟀交易市场。市场里,一个个摊位整齐排列,装满蟋蟀的瓶瓶罐罐摆满了桌面,空气中弥漫着期待与热闹的气息。

收购蟋蟀的客商们操着各地口音,手里拿着芡草,仔细地逗弄着蟋蟀,一边观察它们的形态、动作,一边低声讨论,以此判断蟋蟀的品质。“这只头大牙尖,看着挺厉害,就是腿稍微弱了点,价格得再商量商量。”一位来自上海的客商拿起一只蟋蟀筒,对着光反复查看,语气认真。

在市场一角,记者遇到了正在售卖蟋蟀的王大娘,今年68岁,她面前的竹筒里装着昨晚刚捉来的蟋蟀,几只蟋蟀偶尔发出清脆的叫声。“这是老公和儿子昨晚逮的,今天带来的这些都还不错,已经卖出去几只了。”王大娘笑着说,脸上满是淳朴的笑容,“今年的价格和去年差不多,普通的一只十几块钱,好点的能卖到几百块,要是运气好碰到极品,还能卖得更高。”

“虫经济” 辐射:餐饮、民宿、手作齐受益

蟋蟀季的火热,不仅带活了蟋蟀交易,更像一颗 “致富石子”,在泗店镇激起了一连串经济涟漪,餐饮、民宿等行业纷纷受益。

集市一边,老王忙得脚不沾地,拽面,炸油条。“一到蟋蟀季,我就来集市这边,凌晨四五点就有客商来吃油条,有的吃完直接去选虫,有的在地里捉完虫,回来补充能量,有时候忙到上午10点都停不下来。”老板一边拽面一边乐呵,“这一个月的收入,比平时多个几千块钱,多亏了这‘虫季’。”

民宿行业更是借势 “起飞”。不少村民瞅准商机,将自家闲置房屋重新整备,打造成干净整洁的民宿。家住市场附近的徐大姐,今年把自家两层小楼改成了8间小屋,从 8 月中旬开始,基本就天天满房。“来的都是天津、陕西的客商,一住就是十几天,有的还提前半个月预订。”徐大姐笑着说,“一间房每晚60元起,这一个多月下来,能赚两三千。”

旁边一家售卖蟋蟀用具的店铺里,蟋蟀罐、网罩、竹筒等用品一应俱全,货架上摆满了各式物件。店主一边整理货物一边介绍:“蟋蟀季期间,这些用品销量翻了好几倍,尤其是耐用的竹制虫筒和透气的纱网罩,天天都要补货,精品蟋蟀罐更是成了客商的‘抢手货’。”

政府助力:让 “小虫” 奏响致富曲

近年来,泗店镇政府也十分重视蟋蟀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带动村民增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政府不仅加强对蟋蟀交易市场的管理,规范交易秩序,打击哄抬价格、以次充好等行为,还设立举报信箱,鼓励所有蟋蟀爱好者和从业者成为“诚信合伙人”,共同维护市场的纯净与繁荣。针对民宿、餐饮等配套产业,政府也主动搭台:指导大家规范定价、提升服务;帮助餐饮店铺办理相关手续,还推荐优质食材供应商,让客商吃得放心。

如今,在泗店镇,小小的蟋蟀早已不是简单的 “斗虫”,而是变成了带动经济的 “致富虫”、传承文化的 “文化虫”。它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让乡村的特色亮了起来,在泗店镇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奏响了一曲热闹又扎实的致富乐章。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联系齐鲁晚报泰安融媒中心,热线电话:0538-6982110。)

责任编辑:赵晴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