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阅读|彩泉水里的“敦煌秘密”

新悦读 昨天12:34

文|刘君

“中国人抓住了万物最本质的东西,就是用线条来表现万物。西方的油画靠明暗来塑造形体,中国画不玩色彩,就是一根黑线,这提升了美学高度。”

第一次听徐行健老师讲述这个绘画理念时,脑海里不断闪过敦煌一窟一窟的壁画,那些华服上的褶皱,那些凌空飞天的飘带,还有随风而动的流水波纹。

我一直迷恋敦煌,它就像一道跨越了千年的时空之门。虽然“春风不度玉门关”,但是通过壁画,可以和古人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所思所想。

喜欢画画的人,常常如数家珍那些西方的画家,莫奈、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但对于长达1600多年的敦煌艺术,却只知道它恢宏崇高,究竟谁创造了这一切,这个问题和其他细节一样,含混又潦草。敦煌更像一个谜题,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激起人的好奇心,总想去一探究竟。

当得知《不可思议的敦煌》展览第一站是济南时,立刻想到约徐行健老师去看看。总觉得他的绘画当中有敦煌的影子,而敦煌的秘密里有他的线条和色彩。

驱车看展的路上,经过旅游路南端,曲折蜿蜒,一边是错落的山势,一边可能瞥见远处的城景或近旁的绿意,刚柔并济。它是我眼中济南最美的一条路,串联千佛山、开元寺、浆水泉等,尤其是夏天,两边树木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叶闪现出无数光斑,晴空下如诗如画。

徐老师透露,这条路的取名源于父亲的建议,让人一听便知其属性。他的父亲徐北文是当代济南学者中的“百科全书式人物”,在文学、史学、哲学、经学、教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卓有建树。他的百首《济南竹枝词》广为流传,文采斐然。

但徐老师记得最清楚的是小时候家中常挂着一副楹联,是父亲书写的张养浩诗句:“身能安分贤于隐,子肯读书贵似官。”

敦煌展位于城南一个商业中心的五层,1200平方米的展厅分为七个部分,有壁画,有实拍的文物古迹图片,因为工作日,看展的人不多,我们可以安心地、慢慢地,一点一点去感受那千年前的古文明。

徐老师的笑容里始终有长者的包容,但他的眼神和壁画接触的刹那,焕发出不一样的神采。经变画前,我像叽叽喳喳的麻雀一般:原来佛国等级也是这般森严,远处的佛菩萨和宫殿画得那么大,近处的人物画得却很小。

徐老师说,这种“远大近小”的处理并非严格遵循透视规则,而是古代画师灵活调整的结果,体现了“以意塑形”的创作理念。原来古人这般有智慧,通过“远大近小”,能在二维平面上制造“深远辽阔”的空间错觉。

来到我们都喜欢的飞天造型前,尤其是《双飞天》,它大概最能体现敦煌壁画中的线条之美。画面中,两位飞天朝着同一个方向飞动,一手拈着花蕾,一手散花,身后拖拽的长裙衬托着她们柔美的身姿。画师用匀细挺劲的墨线与白线相互穿插跳跃,配合夸张拉长的飘带及双腿,形成“U”形,更显潇洒飘逸。

徐老师说,不同的线条可以表现出不同物体的质感,如铁线描用于描绘人物的外轮廓和衣物等,能体现出衣物的质感和硬度;而表现树木丛林时,线条远近交错有致,展现出树木的繁茂和生机。

而在徐老师的画中,几乎全以长短线条和黑白两色出之,没有大红大紫之色、妖艳妩媚之态。水墨之间偶有花心一点天青色点染,也是画龙点睛,灵动自然。他创作的墨玉牡丹,花朵斗大,极尽绚烂,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仿佛被美摄住了心魄。

怎么判断书画的线条美不美?徐老师认为,一是得有力量感,没有力量感就没有精神,现在讲笔墨精神,有了力量感才有筋骨;二是得有节奏感,也就是符合大自然的生长规律,如树木生长冬藏春发,像人走路有快有慢;三是得具备立体感,就是中锋,没有中锋就没有力气感。

这让我想起舅舅教我书法时,讲到过草书的笔断意连。上下字或同一字内的笔画,看似断开,实则笔锋在空中有隐性的运动轨迹,让整体气韵流畅。

徐老师的画也总让我体会到这种草书之美,尤其是他的泉水画系列,看不见风,却从万千的线条中感受到风的方向,看不到地心引力,却从线条的粗细中感受到泉水腾空的力量。

他有一幅月下趵突泉,一眼惊艳后忍不住为它写诗一首:

月光下

一切都变得慈悲起来

分明的分明,朦胧的朦胧。

让人忘了自己

忘了世间所有的苦

除了线条,敦煌的色彩可以说是大名鼎鼎。据说北宋王希孟的绢本《千里江山图》独特的青绿山水表现技法和青金石等矿物颜料的应用,最早就发端于敦煌。

当我们站在《鹿王本生之九色鹿与它的朋友》前,画面整体的色调以土红色为主,前方的一排山石则用石绿色,红白黑几种颜色交错染出,在画的缝隙里,又以白色或绿色的花草点缀其间。徐老师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中国正五色,白青黑赤黄,对应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色彩要符合自然之美,而和谐是自然美的第一要素,用色须恰如其分,才能呈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

画水,尤其是泉水,更加考验一个画家对色彩的把控力。徐老师的趵突泉系列当中,他用浅处偏清透,深处带蓝绿,表现出了泉水平静处的清澈如镜,流动处的涟漪,腾空时的水花水雾。

外面市声嘈杂,但展厅内,敦煌壁画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会让人安静下来。徐老师的画也有这样的魔力,当你的呼吸,和它的每一笔线条、每一抹色彩,在同一个频率时,你会发现时间仿佛停了下来。

当我们置身1:1还原的洞窟,感受壁画的真实气息,一眼一千年,一梦入敦煌。而徐老师也有属于他的“洞窟”,墨彩与线条间,聚气凝神,自然就能远离外界的纷扰。三尺案头,便是心境一方净土。

责任编辑:徐静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