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科技局再出“科技新招式”,打造创新驱动“硬支撑”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8-29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林佩瑶

8月29日,枣庄市召开优化科技营商“软环境” 打造创新驱动“硬支撑”新闻发布会。枣庄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慧在会上提到,今年以来,市科技局通过科技攻关项目系统布局、创新平台打造、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要素集聚、科技人才引进和创新生态建设等关键环节,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服务机制,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对营商环境的支撑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周慧介绍,枣庄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实现全方位升级,构建起“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从主体培育到生态优化”的完整政策链,覆盖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化”各环节的政策保障,优化了“人才、资金、平台、数据”等要素的协同配置,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锚定“重点工作攻坚突破年”目标任务,围绕“6+3”现代产业体系培壮育强,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在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引育等6个方面提出明确原则和具体举措,通过系统规划、动态管理和生态协同,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针对科研诚信建设和项目实施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等部门集中修订印发了《枣庄市科研诚信监督管理办法》《枣庄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枣庄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监督管理办法》《枣庄市重点研发计划政策引导类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一揽子政策文件,全面覆盖硬科技与软科学项目,推动管理与监督制度配套衔接,构建了立项-实施-验收-评估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实现了“制度+技术+文化”三位一体监管,为全市科研活动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同时,枣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枣庄市科技局聚焦“6+3”现代产业“补链强链”需求,组织企业深入梳理凝练重大技术攻关需求,协同产业链上下游开展“链式创新”,申报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等省级以上科技项目,预计获得省级以上财政资金9000余万元、省级股权投资800万元。聚力推动深化政银企合作、扩大“科创贷”产品矩阵应用,同中行、建行、工行等14家银行达成合作意向,持续提升服务效能,为企业构建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1-7月,指导1046家企业完成入驻“科融信”平台,引导422家企业完成省级科融信增信评价,办理科创贷申请额6.59亿元、惠及科技企业139家。积极开展走访企业活动,由县级干部带队深入企业送政策、问需求、解难题,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开展精准推送与服务,加速“一高一小”科技型企业壮大成林。今年以来,全市动态分批组织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67家,组织155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实施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15项,为94家企业、孵化载体兑现省级“小升高”补助资金975万元。

周慧提到,市科技局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转化路径、转化服务等重点打破转化瓶颈,推动枣庄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全面转型。联合市市场监管局、市大数据局、市税务局印发了《枣庄市科技成果转化“一件事”实施方案》,优化整合科技成果登记、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申请等政务服务流程,形成市级统筹、部门协同、整体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模式,切实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一件事”办理的便捷度、满意度。制定了加快建设中试熟化平台、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等政策措施,举办系列技术经纪人培训,两家企业新获批认定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持续强化“走出去”“请进来”工作模式,加强与中科院、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青岛能源所等高校院所的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为产业发展链接“最强大脑”,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其中山东奥卓新材料与北理工鲁南研究院联合申报的“基于超分子弹性体的减振降噪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2024年度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实现枣庄市同类奖项历史性突破。

责任编辑:林佩瑶

林佩瑶

奔跑中的娱乐记者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