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异宠”饲养风险,守护生物安全防线

视点 08-10 2139

近年来,饲养蛇、蜥蜴、蜘蛛等“异宠”成为一股潮流。然而,“异宠”交易、饲养、救治、弃养等行为潜藏安全风险,关乎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为此,国家安全部提示,广大公民应提高国家安全意识,自觉防范“异宠”饲养潜在安全风险,争当生物安全防线“守护人”。

据统计,随着人们对宠物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我国饲养“异宠”人群的数量持续上升,据统计,我国已有约1707万人饲养“异宠”,市场规模近百亿元。“异宠”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相关风险隐患也不容忽视。一些来源不明的“异宠”携带病原微生物,给个人身体健康乃至公共健康带来潜在风险。同时,很多“异宠”属于外来物种,在我国缺乏天敌,一旦逃逸或被弃养,极有可能挤占我国本土物种的食物资源和生存空间,进而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威胁我国生物安全。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若违反相关规定,情节严重的,将受到刑事处罚。

维护国家生物安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与“异宠”相关的一切行为须在法律框架内开展。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非法“异宠”交易的打击力度,通过严查违规引进、携带、寄递、走私外来物种行为,从源头杜绝非法交易的可能。其次,网络平台作为“异宠”交易的重要渠道,应强化监管和信息审核义务,拒绝充当非法交易的“中转站”。最后,消费者对饲养“异宠”应保持谨慎理性的态度,既不盲目购买,也不任性弃养,同时购买时要注意核查商家资质,拒绝走私或野外捕获的动物。总之,唯有全社会共同发力,才能确保“异宠”市场有序健康发展,有效防范潜在安全风险。

(法治日报,作者杨佳艺)

责任编辑:王学钧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