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车界|撕开汽车检测暴利链:75%利润背后,谁在操控碰撞结果?

都市车界 08-05 4844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雪

想象一下:一辆SUV把卡车撞得“四轮离地”,飞了起来。这如同电影特效般的场景,竟然是某知名车企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的碰撞测试视频。这一幕不仅挑战了公众的物理常识,更像一把钥匙,意外撬开了汽车检测行业惊人的暴利真相。

暴利真相:躺着赚钱的“裁判员”

翻看几家头部汽车检测机构的财报,一个数字格外刺眼:技术服务毛利率普遍高达40%-75%。这意味着什么?简单说,就是每收100块钱检测费,就有40到75块是纯利润!这远超许多辛苦造车的车企。

这些机构大多背景显赫,挂着“国家”“权威”“中心”的名头,顶着“独立第三方”的光环。但在亮眼的财务数据背后,一个尖锐的问题浮现:它们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检测公正?

核心逻辑在于:车企极度渴望权威认证来背书营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来自“国字头”机构的“五星安全”、“顶级智能”标签,往往能成为打动消费者的关键砝码。而检测机构,也需要车企源源不断的商业订单来维持运营和利润增长。双方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共生”关系。

一位资深行业观察者直言:“当检测机构嗅到车企想要什么数据,就专门设立部门去‘定制’什么数据时,所谓的‘独立测试’就已经变味了。这本质上是车企花钱买‘成绩单’,机构则成了‘得分高手’。”

“定制化”测试:车企想要什么,就撞出什么

引发争议的“卡车被撞飞”测试,就是这种商业模式的典型产物。业内称之为“委托测试” 或 “定制化测试”。

没有标准,只有“需求”!这类测试往往没有国标或强制规范。车企提出目标(比如“要突出某方面性能”),检测机构根据预算“量身定制”方案。

价格不菲的“剧本杀”!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光是车上模拟人体的假人,一个就要十几二十万!场地选择、碰撞角度、速度设定、车辆状态(是量产车还是特别调校过的?)等,都有极大的“操作空间”。一切围绕的核心是:如何最大化地“秀”出客户想要的效果。

“一企一策”的灰色地带!虽然机构自称有底线(比如不接直接碰撞竞品车型的活儿),但缺乏统一硬性标准,各家尺度松弛不一。所谓的“自律”,在巨额商业合同面前,有时显得苍白。

公信力崩塌:当“权威”沦为营销道具

这种高度定制化的测试,其目的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安全性验证,营销展示的色彩极其浓厚。

谁付钱,谁做主?测试费用常由车企的营销部门买单。测试过程也常由车企指定的团队拍摄,确保画面“震撼”“吸睛”。机构提供的核心价值,更多是那块“金字招牌”的权威背书。

“反智”测试透支信任。像“撞飞卡车”这种明显违背物理常识和公众安全认知的展示,引发了强烈质疑。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撞卡车时,我能不能活下来?而不是我的车能不能把卡车撞飞。这种本末倒置的“炫技”,严重伤害了检测机构本就不宽裕的公信力。有评论犀利指出:“这不是测试安全,是在测试智商下限。”

智能驾驶新战场:测评乱象再现

随着智能驾驶普及,这些检测机构又盯上了这块“新蛋糕”。有机构预测,智能驾驶检测市场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虽然国家也在出台相关准入和测评标准,但“新战场”的老问题仍然存在。

不同机构、不同媒体组织的智能驾驶测评,结果往往大相径庭,甚至互相“打架”。比如,某平台测试中“特斯拉表现优异,华为系车型垫底”的结果曾一度引发品牌方强烈不满和公众质疑。

一位车企智能驾驶负责人直言:“只看一次特定场景的测试结果,根本不能反映用户日常使用的真实体验和系统好坏。”测评方法是否科学、场景是否贴近实际、权重如何分配,都存在巨大争议。

多位行业专家曾呼吁,智能驾驶评估应跳出传统碰撞测试的“唯结果论”,转向更全面的风险概率计算和真实场景匹配度分析。安全,必须始终是凌驾于舒适和便捷之上的首要考量。

监管重拳出击:乱象丛生下的整顿风暴

除此之外,记者还了解到,检测行业的“猫腻”不只存在于碰撞测试。在尾气排放检测领域,造假问题更为普遍和严重。“有的机构用非法定方法检测汽油车,对柴油车只测一个排气管蒙混过关。”从事上线检测多年的工作人员孙乐(化名)对记者说,“有很多检测结果仔细查都能查出数据严重失真。”

面对乱象,行业该如何重建信任?专家也提出了改革方向。

首先,要切断利益输送,由非营利部门执行关键测评,费用机构自担,拒绝车企资助,从源头保证独立性。

同时,设立公开的监督委员会,让过程透明化。还应该采用更科学、更贴近实际风险的评估体系,执行和评估团队需具备高度独立性。

此外,检测行业也应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例如,有诊断设备巨头凭借强大的软件服务,实现了惊人的99%毛利率,并积极拥抱AI转型,从卖硬件转向“智能终端+软件持续收费”模式。这或许为传统检测机构提供了转型思路——不靠“卖报告”赚钱,而是靠真正的技术服务和数据价值。

据了解,部分地区已着手要求检测机构签署《反垄断合规承诺书》,防止价格操纵等不正当竞争,直指行业潜在的价格同盟问题。但若要真正能实现“数据真实、流程规范、整改到位”,绝非一日之功。

当75%的毛利率不再依赖“定制成绩单”的潜规则,而是源于无可挑剔的专业能力和行业公信力;当每一次碰撞测试,都经得起物理定律的推敲和亿万消费者目光的审视;当检测机构真正成为汽车安全的“守门人”,而非车企营销的“化妆师”;这个行业才算真正找到了立足之本。

利益与公正的天平,需要持续校准。因为对于消费者而言,汽车安全,从来不是一场可以彩排的“表演”。每一次真实的碰撞,都关乎生命。检测行业的公信力,经不起下一次“卡车被撞飞”的透支了。

责任编辑:张雪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