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关于人地系统研究的水准之作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7:45

如何科学辩证地认识“人”与“地”的相互作用方式,并据此推进区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程钰著作的《人地系统演变与优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便是一部相关题材研究的水准之作。

著作以人地系统研究为主线,采取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理论阐释和实证分析、综合比较和归纳论证、宏观分析和微观解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综合分析人地系统演变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人地系统演变的内部作用、外部作用和整体作用机制。系统分析了山东省人地系统的时空演变过程与影响因素,对生态脆弱型、海陆兼备型和资源导向型三种典型人地系统开展可持续性评估。从“人”与“地”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文明制度等方面提出人地系统优化路径。本书对于深化人地系统理论研究、促进区域人地协调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推动下,影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因素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地系统演变与优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是一部系统深入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规律与优化路径的著作。山东作为中国经济大省、工业大省、人口大省,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镇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的新阶段,是进行人地关系研究的典型区域。该书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以山东省这一典型区域为案例,构建了严谨的研究框架。作者系统梳理了人地关系研究的国内外进展与理论基础,创新性地提炼出影响人地系统演变的七大主要因素(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人类活动、需求结构、区际关系、区域发展环境、区域管治措施),深入解析了其内部、外部相互作用机制。著作对山东省人地关系进行了多尺度、长时段的案例实证研究,划分了山东省人地关系的演变阶段,揭示了其可持续性状态特征及核心矛盾(如生态环境供需矛盾突出),引入耦合度分析等方法,定量揭示了人类活动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的动态响应关系,并详细分析了从地级市到县级市的人地协调类型空间分异格局。

书中对黄河三角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西部隆起带等典型区域的“人地矛盾”进行深度解析与可持续性评估,具有较好的现实针对性和典型示范意义。著作从系统整体观出发,提出了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优化路径,强调从“人”与“地”的相互作用方式、强度、空间结构及制度保障等多维度进行协同调控,为促进区域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该书理论扎实、方法科学、数据翔实、结论合理,能够为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区域发展管理等领域学者、决策者及实践工作者的重要参考,对深化人地系统认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内容摘录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包括以下8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言。从国际、国内和山东省3个层面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归纳总结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等内容;第二部分,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述评。梳理、总结与归纳国内外人地关系相关研究的特点与不足之处,并展望人地关系的研究趋势;第三部分,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分析人地关系的相关理论依据,梳理辨析人地关系、人地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相关基础理论;第四部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阐释人地关系演变的状态,分析地域系统演变的影响因素,构建系统演变作用机制;第五部分,山东省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实证研究。划分山东省人地关系演变的阶段,综合评估山东省人地关系可持续性状态,解析山东省人地关系的演化过程和空间格局;第六部分,典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地矛盾解析与评估。辨析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西部隆起带等典型区域人地关系的主要矛盾,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综合评估研究区的人地关系可持续性状态;第七部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优化路径。构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优化调控的整体思路,从“人”与“地”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和作用强度、“地”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空间结构以及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人地关系优化路径;第八部分,结论与展望。通过对论文的全面回顾与逻辑概括,提炼总结论文的基本结论,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根据上述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研究形成以下结论。

(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呈现研究区域多尺度、研究手段多样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但系统性综合研究、基础性研究仍然是薄弱环节,因此加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趋势。人地关系向人地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转变是对人地关系理论与认知的深化,强调人地系统的整体性概念,能够将系统的方法引入到相关研究中,为人地关系的综合集成系统研究提供基础。

(2)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人类活动、需求结构、区际关系、区域发展环境、区域管治措施是影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的7个主要因素,其中自然地理环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的基础,人文地理环境是系统演变的内在动力,人类活动是系统演变的直接动力,需求结构是系统演变的间接动力,区际关系是系统演变的外部动力,区域发展环境是系统演变的推动力,区域管制措施则是系统演变的调控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的内部作用、外部作用和整体作用机制。

(3)山东省人地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相对协调阶段、矛盾凸显阶段、逐步协调阶段。山东省人地系统整体可持续性状态呈现部分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状态逐步改善,但资源环境约束性作用依然较强的特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供给与需求矛盾持续突出成为制约山东省人地关系协调的重要因素。山东省人类活动强度指数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水平逐步下降,两者耦合度基本在0.959以上。资源环境水平对人类活动强度响应具有对应性和连续性,始终表现为负响应特征,但胁迫效应幅度逐年缩小,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市场化程度和区域开发效率是造成响应度减小的最主要因素。

(4)根据组合类型划分结果,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县级市空间格局来看,鲁东、鲁中和鲁北地区县市的协调类型相对较好,但鲁南、鲁西地区县市协调类型相对较差,区域之间协调类型差异较大。

  (5)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下,人地关系研究的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促进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不断优化,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从“人”的生产力、需求力和调控力以及“地”的承载力、缓冲力和恢复力角度,把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整体调控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人地系统调控的区际协调机制以及适应性机制。从优化“人”与“地”之间相互作用方式与作用强度、强化生态安全调控、优化“人”与“地”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结构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对策。

【图书介绍】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人地系统演变与优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作者:程钰

印张:21.75

字数:357千字

版次:2020年11月第1版

印次:2020年11月第1次

ISBN:978-7-5203-7370-8

责任编辑:刘宗智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