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翠楼街道峰泉社区:一脉泉韵润万家 多元共绘幸福圈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6:5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乃彰 崔萌华 通讯员 戚丽丽

近年来,峰泉社区紧扣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以“泉润万家、文聚民心”为核心理念,立足本土文脉特色,通过资源整合、品牌塑造、机制创新协同发力,构建起全龄覆盖、全民参与的文化服务体系,探索出一条以文化软实力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

深挖峰泉底蕴,激活文化资源一池春水

空间再造,打造泉文化矩阵。峰泉社区系统梳理地域文化脉络,构建文化服务网络。通过“空间再造+功能升级”,将105号楼闲置空间改造为“泉泉e家”文化活动阵地,设“泉相依”休闲驿站、“泉韵画室”等特色场所,推动社区文化从“零散供给”向“体系化运行”转变,实现文化服务触手可及,居民参与热情高、社区治理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人才聚合,培育“泉”文化服务梯队。社区以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通过“挖掘本土人才、培育新生力量、搭建成长平台”三向发力,构建涵盖传承者、创新者、志愿者的泉文化人才梯队,为文化建设注入持久动能。目前形成“老带新、传帮带”的文化传承生态,培育文化骨干30余人,组建“易修哥”志愿服务队等多个团体,为文化可持续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打造品牌矩阵,点燃全民参与文化星火

峰泉社区以“缤纷四季多彩峰泉”为主线,聚焦全龄需求,构建“幼有所育、青有所创、老有所乐”的立体服务矩阵,探索文化赋能社区治理路径。

“泉小宝成长营”成家校社共育样板。2024 年启动“益起成长”托管班,设非遗手作、自然科普等课程,为儿童创建沉浸式学习平台,缓解双职工家庭“看护难”问题。创新“小手拉大手”机制,以亲子共读、家庭志愿活动带动家长参与社区事务,形成“教育一孩、激活一户、辐射全社区”的良性循环。项目已办三期,服务 50 余户家庭,惠及儿童超150人次。

“泉泉家格子铺”创新运营模式。2025年整合闲置空间打造文化综合体,衍生“饰泉十美手工坊”,组织居民DIY饰品;同步推出“泉心甄选”公益大集,展销手工艺品,部分收益反哺社区,实现文化与经济价值双向转化,累计孵化作品80余件,吸引超千人次参与。

“泉韵夕阳红”俱乐部点亮银龄生活,整合医疗、教育资源,推出“一站式文化养老套餐”,设书画创作、中医养生等活动。青少年培育上,社区搭平台、联资源,推“泉心志愿”计划,组织青少年参与环境美化、助老扶幼等服务,让其在文化浸润与志愿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全龄化文化服务体系,社区居民参与率大幅提升,以文化“软实力”夯实治理“硬根基”。

创新治理模式,构建文化共建长效机制

文化发展既要坚守自身优势,更需强化协同联动,探索长效发展机制。社区积极推动文化建设与党建深度融合,创新推出“红文化课堂”,以党的理论宣讲为文化建设注入精神动力;同时深化校社联动,与威海职业学院海大航海学院共建“青蓝互助联盟”——依托高校专业资源开展科普课堂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与社区青少年结对开展志愿服务。这种互动模式,既为青少年带来前沿知识与创新思维,也推动高校文化资源下沉社区,形成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

为进一步激活共建活力,社区创新实施“文化指数制”,建立科学的激励与优化机制,让共建路径更具针对性。居民参与文化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的情况可转化为相应指数,凭指数可到泉城诚信超市兑换生活物资或文化活动名额。这一制度通过量化评估打通“需求-资源-成效”闭环,有效激发了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

如今的峰泉社区,文化之泉正滋养着每一寸土地、每一户家庭。从空间重塑到人才汇聚,从品牌培育到机制创新,社区以“泉”为脉串联起治理密码,用文化向心力凝聚起共建合力。接下来,峰泉社区将继续深耕本土文脉,在守正创新中拓宽文化赋能路径,让“泉润万家、文聚民心”的愿景化为更生动的治理实践,让文化软实力持续转化为社区发展的硬支撑,书写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鲜活篇章。


责任编辑:王震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