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红色朱村:过年的第一碗饺子敬先烈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6:26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高松 邱明 赵彦辰

在朱村,过年有个规矩——新年第一碗饺子不敬天、不敬地,敬保卫朱村的24名钢八连英烈。

1944年除夕,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在临沭县朱村与日伪军血战,24名年轻战士牺牲,用生命换来了村庄的平安。从此,“钢八连救朱村”这六个字,在朱村人心里,重逾千斤。历史奔涌向前,朱村变了模样,抗击日军的战场修建起烈士纪念园和村史馆,朱村人用文字、语言与仪式,代代铭记与传承这份英烈恩情。

枪声就是命令,钢八连战士舍命相救

“老少爷们儿!今天这碗饺子,不敬天不敬地,就敬为救咱朱村牺牲的战士们……”夜幕下的文昌阁前舞台灯光骤亮,“老支书”郑重地端着一碗水饺,神色庄严。随着音乐声起,台上众人齐喊“祭英烈,奠忠魂!”

这是朱村村民自导自演的小戏小剧《第一碗饺子》里的一幕。在朱村,过年有个规矩,每年大年初一,村民齐聚抗日战斗纪念碑前,献上新年第一碗饺子,纪念为保护村子而牺牲的24名八路军战士。《第一碗饺子》便据此创作而来,现已成为当地颇有特色的文旅节目。

75岁的王经臣参与了剧本全程创作。作为最早把朱村故事传递出去的讲解员,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这段历史。

“钢八连”战斗过的松林,如今建起烈士陵园。

那时,朱村是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心地带,被视为沭河防线上的重要堡垒村。1944年除夕,朱村正忙着操办年事,家家户户贴对联、办年货,准备迎接新年。黎明时分,突然枪声大作,一队500余人的日伪军偷袭村庄,意欲进行报复性扫荡。

“枪声就是命令!” 驻扎在沭河东岸顶子村的八路军滨海军区四团八连获知情况后,不待上级命令,即在连长鄢思甲、指导员谭沛然的率领下轻装驰援。该连一到朱村,迅速兵分三路直扑敌人,伪军一触即溃。日军仓皇抢占了村西南的柏树林高地,凭借优势火力和有利地形,负隅顽抗。冲杀中,连长鄢思甲和一排长秦家龙负重伤,仍继续坚持指挥。一班长焦锡模的一只胳膊被打断,拒绝救护,不下火线,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战士郝红娃的腿部负重伤,简单包扎后,拖着一条腿又冲上去。

战斗最激烈之时,当地民兵和乡亲们背着手榴弹,抬着担架,冒着生命危险前来支援,指战员们倍受鼓舞,又向敌发起猛烈攻击。敌人步步败退,又逃进一条雨裂沟里,在相距30余米的窄小地段上,双方再次展开厮杀。近6个小时的惨烈战斗,朱村最终得以完好救下,八连24位年轻战士献出了生命。

“大年初一,按照我们村传统,新年的第一碗饺子是用来祭祖的。”王经臣说,但当时朱村的乡亲就决定,不敬天不敬地,要把新年的第一碗饺子,敬八连牺牲的战士。自此,这个习俗已在朱村延续80多年。

永记烈士恩情,村里建起纪念馆

1944年春,经山东省武委会和滨海行署武委会批准,在朱村西边的山岗上,修建了一座烈士纪念塔。在慰问大会上,朱村群众把一面绣了“钢八连”三个字的锦旗送到连队,八连后来也被山东军区正式授予“钢八连”称号,连长鄢思甲等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24名烈士,最终被葬在离朱村30公里的江苏省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上。历史长河奔腾向前,经历过朱村保卫战的战士们逐渐离开,这份恩情却深深根植在朱村一辈又一辈人的心中。

“我是土生土长的朱村人,小时候就听钢八连的故事,他们对朱村有恩,朱村人从来没有忘记。” 王经臣对钢八连始终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他想把钢八连的精神传承下去。

为铭记烈士恩情,村里建起纪念馆

1998年,王经臣开始着手搜集、整理村史和朱村抗日战斗相关资料。令他苦恼的是,由于时间久远,村里老人对那场战争的讲述各异。2011年,朱村新一届党支部召开两委工作会议,决定修村志、对朱村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进行发掘。王经臣和村委会工作人员因此来到杭州、南京、济南等地,寻访当年参与战斗的战士及后人,最终在一本记录滨海军区抗战之路的书——《滨海八年》中,了解到当年详情,还获得了14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些努力,为朱村红色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了解朱村红色历史的人已经不多了,我们不能让这段历史在咱这代人手里间断了,必须想办法把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传承发扬下去。”2012年,富裕起来的朱村村民自发捐款,顺利建成“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朱村纪念馆”和“朱村历史文化陈展室”。

此后,王经臣选择成为义务讲解员,十三年来讲解超万场,无数来自天南海北的孩子、大人,从这位老人口中知晓了那段刻骨铭心的红色故事。

钢八连战斗过的松林,曾是王氏老陵所在地,朱村抗日烈士陵园便在此遗址上修建。2014年春,高9.44米的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在此矗立。朱村战斗和钢八连,从此深深地镌刻在朱村的历史中,供后人怀念和追忆。

小村巨变,好日子在眼前

代代铭记与传承间,朱村人民也在大步迈向好日子。

新建的朱村大桥、沭河东岸滨河大道、朱村沿河路,使原本偏居一隅的朱村与外界连接的道路变得四通八达。王经臣整理的《朱村红色档案》显示:纪念馆建成后,朱村年接待游客从2012年的1.2万人次增至如今的50万人次,70%为学习团体;依托红色旅游,村里流转70%土地发展秋月梨种植,亩产收入近万元,柳编产业带动100多户就业。

村民能挣钱,日子越红火,外界印象也愈加饱满。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山东省旅游特色村”等,成为令人津津乐道的新头衔,还作为山东省唯一村级典型范例写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临沭县“好日子”示范区被评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

“12年前,总书记来朱村考察时说‘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讲好红色故事,就是要让好日子有根有源。”王经臣说。

如今,王经臣的孙女王书晴也成为纪念馆的一名“00后”讲解员。在王书晴看来,家乡这几年的变化可谓是天翻地覆。路面硬化整洁,村里80%以上的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家家户户门口都停着汽车……“都说年轻人向往更大的世界,村庄留不住年轻人,但我在这里找到了幸福与归属感。”王书晴说。

随着临沭县修缮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并以老馆为核心修建新馆,相继建成了沂蒙支前馆、导沭整沂馆等多个红色展馆,红色朱村旅游区开门迎客,每年接待游客达80万人次。

“过去我们只讲‘钢八连’和朱村的红色历史,现在还会讲临沭的柳编文化和乡村发展,更重要的是讲好沂蒙精神。”信仰与坚持,是王书晴从先烈和爷爷身上学到的精神内涵,她希望用自己年轻的声音,讲好家乡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沭河的水,在朱村的臂弯里静静流淌了千年,也流淌着那段凝固的烽火记忆。今日朱村的宁静祥和,便是对英魂最深切、最庄重的告慰。

责任编辑:高松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