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同频共振,济宁市技师学院精准培育地方产业“生力军”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4:4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作为济宁市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济宁市技师学院如何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7月14日,在济宁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上,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志敏给出了答案。

这所创办于1958年的老牌技工名校,秉持“以爱赋能、产教塑形、文化铸魂、品德润心”育人理念,积极构建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人才培育体系,建校67年来,已为全市经济发展培育了10万余名德技并修的技能人才。学院先后第三次获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获评首批59家国家级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之一、荣获职业教育最高奖“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

“济宁‘232’优势产业集群分布于何处,我院的专业便建设至何处。”王志敏介绍,学院始终围绕产业建强专业,实现产教同频共振。从机器人实训平台到无人机技术产业学院,从高端化工产业实训基地到中德工匠学院,160余个现代化实训中心将生产线直接“搬”入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产业前沿。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学院与企业共建的5个现代产业学院,直接服务于本地支柱企业的生产需求。这种“专业跟着产业走”的办学模式,使15个国家级、省级重点专业成为对接产业的标杆,亦使学院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人才强基工程”核心载体。

课岗融合方面,“教室即车间,老师即师傅”是学院鲜明的教学特色。在北方机器人维保中心,学生跟随教师参与企业设备检修订单;在“技师快修”产教融合中心,实习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汽车养护——这种“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让学院1.3万名在校生在“教室即车间”的沉浸式教学中淬炼技能,构建起“学习—实践—就业”的闭环培养体系。

教育不仅是传授技术,更是塑造人格。济宁市技师学院坚持多维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创新推出“红色文化+军事文化+企业文化+传统文化”的四化育人模式,改变以一张试卷评定成绩的考核评价模式。学院还创新举办国家奖学金颁奖、“三星两优”评选活动,连续两年举办融合“家校共育、校企联动、师生互动”三大特色的毕业典礼,获人社部技能中国等权威平台转载推介,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在拓宽就业渠道上,学院积极畅通人才成长路径。“‘招生即招工,毕业即上岗’并非口号,而是我院的办学实效。”王志敏说。目前,338个订单班与本地企业深度绑定,136名省市级技术能手组成的就业导师团全程护航,使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98%以上。学院连续两年获得山东省“人才工作表现突出单位”,使济宁众多企业将我院毕业生列为“优先录用人才库”。

正如学院所坚持的:技工教育就是要“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既是对学生的承诺,也是对济宁产业发展的担当。

责任编辑:李腾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