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这种事,都会冲上去!”青岛一行游客临沂接力救回溺水幼童

凡人歌 12:2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其峰

“你们谁会急救!快救救这个孩子!”7月5日7时,在临沂市沂水县“小桂林”河段,从青岛来临沂旅游的杨林橙抱着他刚从河水里救出的幼童向岸边人群喊道。

青岛一行游客在岸边对幼童进行抢救

一时间,多位从青岛自驾前来的游客赶来,通过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方式接力施救,经过众人努力,嘴唇发紫、停止呼吸的孩子终于恢复了生命体征,顺利送医。

视频在网络发布后,网友们纷纷点赞。杨林橙豪爽地说:“这事搁我们山东,人人都会冲上去,要不还算爷们嘛!”

幼童意外溺水

青岛大哥紧急下水救援

7月4日,零跑青岛青零会车友俱乐部一行来到了临沂市沂水县“小桂林”河段露营游玩。次日7时,车友会成员杨林橙走出帐篷,来到河边散步。

“当时我隐约看到水面上有一只拖鞋,起初以为是谁的鞋子被水冲走了。”杨林橙说,当他进一步往前观察时,发现拖鞋一会浮在水面上,一会沉进水里,再往水下一看,发现一名幼童已头朝下沉进了水底。河水只有半米深,但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已足够危险。

杨林橙大感不妙,一边大喊询问是谁家孩子溺水了,一边跳进河里往水中央赶。将孩子捞起后,他发现孩子面色苍白,嘴唇发紫,已经没有呼吸了。“你们谁会急救!快救救这个孩子!”杨林橙抱着孩子从水里走出,朝着岸边赶来的车友们大声呼救。

众人接力救援

青岛游客在他乡救回小生命

在岸上等待杨林橙的车友会成员赵希祥迅速接过怀里的孩子。他将露营用的餐桌清空,把孩子放在桌面上摆正。

众人对幼童采取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抢救方式

此时落水孩子嘴角已经流出白沫,赵希祥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急救培训,但喜欢露营的他经常在网上自学急救常识与救援知识,凭借自学的知识他开始尝试给孩子作心肺复苏:按压、通气,每个环节都小心翼翼。孩子也开始吐水,身体有了些反应。

此时车友会成员周润群赶来,她接受过红十字会的急救培训,开始对幼童进行第二轮急救。按压心肺,人工呼吸,周润群按照培训学习的方法逐步进行,一旁的游客也拨打急救电话,随时做好支援准备。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约十分钟后,随着孩子的一声啼哭,狠狠地吐了几口河水,他的意识渐渐恢复。医护人员赶到后,小男孩在家人的陪伴下顺利送医就诊,众人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

大哥豪爽发言

“在山东人人都会这样做”

近日,有游客将当时的救援视频发布至网络,引来众多网友热议。大家对车队成员们的勇敢、专业、善良纷纷点赞,不少临沂网友更是隔空喊话:邀请这些青岛车友们来家中做客畅玩临沂。

对于几日前的救援经历,杨林橙说从孩子哭出声一刻到现在,他的心情都非常痛快。因为不经意多看一眼,成功救回小家伙的一条命,为此他高兴了好几天。对于网友们的热情,他豪爽地说道:“这事在我们山东,人人都会这么做,遇到事还不冲上去,那还算爷们嘛!”

靠着救援知识让孩子成功苏醒的周润群事后想起也很激动。“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我的姥爷在室外摔倒,两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出手相救,随后又默默离开。”周润群说,正是因为此事,她才有了报名学习急救知识的想法,当她的家人遇到困难时,总有陌生人替她“撑伞”,如今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给其他人带去希望。

这段跨越城市的暖心救援,展现了山东人骨子里的古道热肠。事后,参与救援的青岛车友们婉拒了家属的酬谢,只留下一句“孩子平安就好”便继续踏上归程。正如杨林橙所说,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早已融入齐鲁儿女的血脉,成为这片土地最朴实的底色。

延伸阅读:

“野景区”水不深却屡发溺水,该怎样杜绝?

随着暑期到来,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利用假期带孩子外出享受自然之美。与往年相比,一些游客不再满足于游览传统的景区,逐渐热衷于探索游玩一些未开发、人烟稀少的“野景点”。

而从近期全国多起“野景区”溺水事件报道来看,其中有不少“野景区”的水域并非想象的深水区,相反有些水域仅有半米至一米深,水不深,为何还会频发溺水事件?

临沂市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苗海青介绍,不少“野景区”的水域是断崖式结构,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是水底下纵横交错。“有些水域在岸边看起来只有半米深,往水里走没几步就会骤然变成四五米深,并且水下的石头、水草和枯树枝盘结,非专业人士无法应对这些场景。”如何防范此类水域的溺水隐患?‌苗海青坦言,除随行携带应急救援装备外,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开陌生水域,远离危险水域。

对于游客自发组织前往“野景区”游玩,山东三禾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心愿表示,同行的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监护人需要有风险预判和责任承担意识。“若游客擅自进入禁止区域或忽视‘野景区’的警示标识引发事故,需自行承担主要责任;若活动有组织者且存在营利行为,组织者需对参与者安全负责。非营利性组织在合理范围内同样承担责任,例如徒步活动中的领队若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可能担责。”

“野景区”安全没保障,为何还会有游客前赴后继赶去观光?临沂大学教授、学者朱建成认为,近年来,游客对旅游资源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趋势,再加上社交媒体的兴起,游客容易被网络信息所吸引,去探寻小众独特的“野景点”。治理“野景点”乱象,需要多部门、多地方、多层面、多渠道、多平台共同发力,携手共治。

“相关文旅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和教育,有关责任部门也需建立明确的责任分工和联动治理机制。”朱建成认为,除了“堵”,也要“疏”。比如,开发替代路线,探索推出合规的替代性观景路线或产品,分散人流;条件许可成熟的情况下,将“野景点”的“安全区域”进行系统规划、科学打造,回应游客需求。“而一些正规景区更要自我检视,只有不断推出真正适应游客需求的新产品、新线路、新服务。才会让游客自愿放弃去‘野景区’的探险步伐。”

责任编辑:李其峰

李其峰

脚下乾坤大,笔底天地宽。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